查看原文
其他

今年找工作的毕业生,比白菜还便宜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Vista看天下 Author 指听



作者 | 指听
来源 | Vista看天下
ID | vistaweek


经历了大厂缩招、“金三银四消失”等一系列打击之后,这届毕业生已经彻底麻了。

智联前几天招聘发布了《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》,应届生的平均期望月薪已经降到了6295元。

相比于实际月薪,期望月薪往往更能代表大学生的心态。

换句话说,是对职场两眼一麻黑的年轻人,评估自己挣钱能力的上限。

这是近几年来报告中期望薪资的首次下降。2021年的数据是6711元,比今年高了6%。

大家纷纷感慨今年的就业形势艰难,让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得不调整自己的预期。

然而真正奔波在找工作路上的应届生们,却纷纷表示不可思议:

“什么?还敢要这么多?”


应届生谈钱,
“唯唯诺诺”


用一句话来概况如今应届生的找工作现状——

“卑微新人,在线谈薪。”

以往每逢毕业季,网上都会有HR吐槽现在的年轻人眼高手低,“一开口就要月薪过万”;


如今他们已经默默换了个态度:“我哪儿敢有意见,公司说给多少就给多少吧。”

B站上有位UP主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。

作为985毕业生,学历起点已经超过了职场中大多数新人。

而她自己对工资的期望是“2500元左右”——远远低于报告中的6295元。

在计划中,这笔工资中将有1500元用于房租。至于其他的生活支出,她有信心压到每个月1000元。

“刚毕业,还是得以能够生存为主。”


应届求职者的确越来越“不敢要”了。

打开各大平台的职场帖,往年大家讨论的还是谈薪技巧、优秀案例。

可如今在那些“教你把工资从8千谈到1万”的帖子中,从更不会缺席的是“泼冷水”:

“没有几个公司会给你那么高的!你清醒一点!”



小红书、豆瓣里挤满了年轻人,求助网友“这个offer能不能接”;

点开一看,不是底薪3500的助理,就是税前年收入不到7万的会计。

哪怕双一流学校的硕士,照样逃不过“自我降薪”——

“别人要1万的岗位,给5000我也去!”

也有应届生“逆流而上”,试图为自己争取更高的薪资起点。

不过论姿态,早就没有前几年那种“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”的潇洒。

精心揣摩意图,小心翼翼地开口。

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,跟试探男神/女神喜不喜欢自己差不多。


前脚在会议室里故作老成,“如果工资谈不下来可能就不考虑了”。

后脚就在网上慌乱发帖:“完了,这offer是不是凉了?”


当然很多时候,他们跟这份工作的关系也就是这么脆弱。

“本想看看能不能再多要个500块,结果HR直接说下次有机会再合作吧,以后再也不敢谈薪资了。”


毕竟好好的没谁会跟钱过不去。

应届生不敢要高薪,大多是因为要不来。

澎湃新闻曾经就此采访过某一本大学信管专业大四学生。对方直言,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,自己的标准比现在要高。

但几个月过去了,依然没有拿到过offer。最后也只能降低标准,“目前正在一家公司实习,希望能够留下转正。”

上文说到的那位958毕业UP,一开始求职瞄准的也是以高薪著称的互联网大厂;

但因为专业不对口、实习经历也不足,多少份简历都石沉大海。


好不容易得到几个面试机会,但因为自己“性格内向,表现不好”,最后也没了下文。

把可接受的薪资定在了2500,因为“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”。


“考研没考上,
offer也没有”


应届生开始讨论“降低工资期望”,其实是近几个月才有的现象。

去年8、9月份的时候,职场APP上的话题还是“大公司边缘岗位和小公司核心岗offer该选哪个”“xx行业前景不太好,要不要跨专业投简历”……

如今离毕业不足两个月,大家的焦虑仿佛正在指数般增长——

尤其是那些手里还一个offer都没有的人。


在有关薪资的抱怨中,现在最常出现的词是“错过秋招”。

还没“落听”的毕业生恨不得把这四个字写进自己的人生遗憾清单,还得给它排在前三。

但严格来说,这并不能算是“错过”,更像是取舍。

应届生的秋招季大概在毕业前一年的九、十月份——跟各地各校的考研考公备考时间刚好撞个正着。

这是每个大四学生都要面临的选择,是专心复习准备研究生、公务员考试?还是到处跑校招、海投简历?

在大家扎根考研考公的趋势下,选择前者,失败的机率正越来越大。

教育部的数据显示,2022年的考研录取率只有24.22%,与往年相比呈下降趋势。

没有考上理想院校、考进体制的学生们,只能半被迫地回到求职现场。

另一群人,虽然在秋招中成功上车,但却无情地被“甩”了出来。

在前阵子的互联网大厂裁员潮中,就有不少应届生现身说法,谈及手中的offer被公司以“名额取消”的理由作废。



网友王乔去年底拿到了某制造业公司的销售岗位,本以为可以按部就班地实习转正。

结果最近突然被人力通知,薪资构成变成“底薪+绩效+补贴”,相当于变相降低了基本工资。

对于这些人来说,年初的春招就像是亡羊补牢。

但在就业环境的猛然收缩的趋势下,所谓弥补已经变得越来越难。


往年的春招,通常意味着机会变少、斟酌的余地变少,是可以忍受的代价。

但现在,“那可能就是就业还是失业的区别。”


先是互联网大厂全面缩招,然后是招聘季“金三银四”的消失;

就业机会的变少,更不只局限在这些天天上热搜的行业中。

一位化学专业的应届生考研失败,最近参加某半导体陶瓷公司的技术岗应聘,几轮笔试、面试后被告知岗位需求缩减了一半,无奈落选;

即使那些最后找到出路的,也往往面对的是待遇、福利的全面“降级”。


有不少应届生选择“慢就业”,但所谓的二战考研考公,很容易又是一场空。

而对于那些已经想好要步入职场的人来说,更理智的选择显然是“别管好不好,先找到再说。”

智联招聘的数据线上,截止到4月中旬只有15.4%的应届毕业生签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,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中46.7%收到Offer,都大幅低于去年。

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,应届生们更加不敢拿时间去赌。

于是标准的下降不止体现为期望薪资的降低,还有关于工作的方方面面。


比如去年还被广泛担忧的“加班”“压力大”,如今已经越来越少在应届生口中出现——除非是跟低薪叠加debuff。

偶尔有人面试面烦了,抱怨怎么就找不到交满五险一金双休的工作”。

还要被同为应届的网友教育要“实际一点”:“还要双休,我想都不敢想。”



“月薪不到3000,
感觉自己是个废物”


相比于职场老鸟们来说,“薪资”对应届生来说往往有着更复杂的意义。

一是他们面临着更紧迫的生存压力。

很多打算在一二线城市就业的应届生,最大的担忧是工资无法支持自己的生活开销。

“高了要不到,低了连房子都租不起了。”


而另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意义,在于精神层面。

“第一份工作能赚多少月薪”,往往是即将走进职场的应届生,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标准。

考虑到国内很多大学都没有真正有效的就业指导,这常常会变成唯一的标准。

在各种有关期望薪资的讨论和抱怨中,最扎心的无疑是下面这种:

“我已经把要求降到XX了,还是找不到工作,不知道未来还有什么出路。”

你抱怨昨天面试的工作“正式工资2600,五险没有一金,实习期六个月还可能随时被开”;

第二天发现竞争同一岗位的还有6个应聘者,个个履历都比你更光鲜。


可怕的不只是在果园里摘不到满意的苹果。

而是明明看这果子明明哪儿哪儿都不好,但连抢都抢不到。

客观来说,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谈薪资,都是企业与个人双向选择的过程。

但对于应届生来说,更像是自己作为“职场人”的人生分级考试。

除了问网友自己该不该接受低薪水之外,另一种求助在应届生中也很常见:“发现工资要低了,有什么办法挽回?”

不只是在经济层面觉得亏,还会担心“工资低会不被领导重视”“以后的升职跳槽可能都会受到影响”。

每一次面试失败,每一次被HR给出不符合自己期望的薪资;

都像是在刚刚踏入未知的领域时,就被贴上了“你不值这个价钱”的标签。

网上很多“谈薪资”的教程,也在有意无意地放大这种焦虑。

比如教你“要尽量拿着其他offer去谈判,体现竞争力”;

“提出涨薪前要评估自己对公司的稀缺性,防止赔了夫人又折兵。”


这些对于一个工作了几年,对行业有了解的求职者来说可能有用。

但还没正式毕业的学生哪儿有能力做出这种判断呢?

对他们而言,逻辑往往是反过来的——“能拿到多少,就说明我有多重要。”

在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的这一年,“薪水”是他们卷子上分值最高的一道题。

经济的压力、对未来的迷茫、对自我的定位……都压在这个数字之上。

因为对职场、行业不了解而拿到不满意的收入,反过来又因此产生自我怀疑。

很荒唐,但我们很难指望年轻人靠自己跳出这个循环。


只希望生活能对年轻人稍稍温柔一点。

也希望无论有没有拿到期望薪资的年轻人,都能够迅速而平稳地度过自己的迷茫期。

毕竟,找到工作只是作为独立生活的成年人的第一道难题。

以后还有更多难关要过呢。

点个“在看”,关关难过关关过

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
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。
不苛求正确,只好好说话。

今日推荐,点击下文即可阅读

在看
提升自己
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